正在加载

从写作速度可以看出一个人才思敏捷还是愚钝

  • 来源: 批八字网
  • 2023-08-17 15:23:52

若夫骏发之士,心总要术,敏在虑前,应机立断;覃思之人,情饶歧路,鉴在疑后,研虑方定;机敏故造次而成功,虑疑故愈久而致绩。难易虽殊,并资博练。若学浅而空迟,才疏而徒速,以斯成器,未之前闻。——《文心雕龙·神思》

此段道出了中国著名文学家刘勰对于写作速度的看法:思维敏捷的人,下笔之前已经胸有成竹,因此提笔也当机立断,而思维迟钝的人,左思右想而不能决定。文思快因此能在匆忙思考中下笔,疑虑多所以要很久才能写完。快和慢,难和易,虽然不同,都靠学识广博,技巧熟练,要是学识浅陋写得慢也是白费,才学荒疏,写得快也是徒然。像这样能写出成功的作品,以前还没有听说过。

所谓虎父无犬子,上阵父子兵。曹操作为一代枭雄,他的几个儿子也是人中翘楚,除了我们从小便听过的称象的曹冲,他的另一个儿子曹植也是个大才子,而曹丕则更加工于心计。也是因为这个,他的这几个兄弟就倒霉了。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。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,便先下手为强,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;又逼四弟曹熊上了吊。曹冲早天,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,对三弟曹植,曹丕一直从心底里妒恨他,不光因为他能成为威胁自己皇位的人,还因为曹植的才学、为人等方面都是上上之选,曹丕自认不如。

有一次,曹丕找到一个取他性命的机会,他让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,然后以“兄弟”为题即兴吟诗一首,但诗中却不能出现“兄弟”二字,成则罢了,不成便要痛下杀手。曹植早知道兄长的心思,并为此而深感忧虑,当他听到兄长的要求时,一时不假思索,立刻脱口而出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!”这便是赫赫有名的“七步成诗”。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,最终没下得了手,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,而曹植也以这首诗救了自己一命,免了杀身之祸。

才思敏捷的曹植写作速度之快,从小就表现出来了,天资聪颖的曹植“年十岁余,论及辞赋数十万言,善属文”。建安十五年,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,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“登台为赋”,曹植自然也在其中。在众人之中,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,一挥而就,而且第一个交卷,其文日《登台赋》。曹操看后,赞赏不止。这一年他才19岁。就连著名的大才子谢灵运都称赞他,“天下才共一石,子建独得八斗,我得一斗,天下共分一斗。”

有时候,我们说下笔定乾坤,又说下笔如有神。推敲之间写出的好文章,一字一句读起来都是那么的优美,可以令后人仰视,但有时候这种出口成章的急才,更令人佩服。而古时候善于出口成章的才子,王勃可以算是个代表。我们中学时就学过他的代表作《滕王阁序》。而关于这篇《滕王阁序》的由来,唐末王定保的《唐摭言》有一段生动的记载。原来阎公本意是让他的女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,不料在假意谦让时,王勃却提笔就作。阎公一看,愤然离席,等到他去旁边的配室更衣时,有专人伺其下笔。刚开始看到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”,阎公觉得“亦是老生常谈”;接下来“台隍枕夷夏之郊,宾主尽东南之美”,他便开始沉吟不语,仔细琢磨起来,等到他看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这句诗时,马上大惊失色,赞叹其:“此真天才,当垂不朽矣!”马上出来,站在王勃的侧面仔细观看,后来请他赴宴,彼此尽欢而罢。

由此可见,其实整个宴席上王勃只是个打酱油的围观群众,却因为这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成为整个宴席乃至后世的焦点。而王勃的才思敏捷,不仅体现在他的这篇《滕王阁序》上。王勃小时候就很聪慧,从小就能写诗作赋,世人视为神童。《旧唐书》本传谓王勃:“六岁解属文,构思无滞,词情英迈,与兄才藻相类,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日:此王氏三珠树也。”又有杨炯《王勃集序》说:“九岁读颜氏《汉书》,撰《指瑕》十卷。十岁包综六经,成乎期月,悬然天得,自符音训。时师百年之学,旬日兼之,昔人千载之机,立谈可见。”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。而此后虽然王勃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,屡屡被谪贬。但纵观他不被待见的原因,也大多是因为说话太直而不得人心。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一个合格的政客应该是什么样的,但王勃的才思敏捷我们却已经深深地领教过了。

精彩推荐